查看原文
其他

Molecular Cell:细胞识别内源/外源circRNA的机制

2017-06-28 句月山人 circRNA

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,公众号、自媒体、网站等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,circRNA@163.com。

声 明



        6月15日,Molecular 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重要的circRNA研究成果,介绍发现了细胞识别内外源circRNA的机制[1]。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Howard Y. Chang教授。


        文中作者尝试基于体外转录后自动拼接环化获得circRNA,以此转染细胞,意外的发现了体外获得的circRNA会诱导细胞自身免疫效应通路的激活,并抑制RNA病毒的感染过程,该过程由RIG-I介导,内源的circRNA由于结合一些RNA结合蛋白而不会诱导该通路[1]。


体外转录获得circRNA的体系

        I类内含子具有自我剪切成熟的特性,不需要借助剪切体等因子协助,因此基于I类内含子设计circRNA表达载体可以实现体外转录产物的自动环化,生成目标circRNA。作者选择T4噬菌体的胸苷合酶(td)基因内含子,构建了可自动环化的circRNA表达载体。

图1 基于T4噬菌体td基因I类内含子构建的circRNA表达载体(来自[1])


        利用RNase R消化后,线性的RNA可被完全降解掉,而circRNA不会被降解。测序结果也证实了所获得的circRNA序列完全正确。体外转录后结合RNase R消化可获得高纯度的circRNA。

图2 体外转录结合RNase R消化可获得序列准确的circRNA(来自[1])


体外获得的circRNA诱导细胞自身免疫信号通路活化

        体外获得的circRNA能否直接用于细胞转染?这是个非常有意义同时也非常有趣的问题。作者在实验中却发现,将基于上述体系获得的体外自动拼接并经过RNase R消化后的circRNA瞬转Hela细胞并未获得GFP信号,反而导致细胞大量死亡(相对于同样序列的线性RNA对照)。于是经过二代测序转录组分析,作者发现体外转录获得的circRNA诱导细胞自身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激活。包括RIG-I,MDA5等基因。这一现象也在HaCaT细胞(人表皮细胞)和RAW264.7细胞(小鼠巨噬细胞)中得到证实。

图3 体外转录获得circRNA诱导细胞自身免疫反应通路激活(来自[1])


体外获得的circRNA转染细胞后抑制RNA病毒的感染

        经过上述circRNA处理后的细胞自身免疫效应通路被激活,会不会抑制病毒感染的效率呢?于是作者在经过体外获得的circRNA处理后的细胞中进行RNA病毒感染实验,选择了携带GFP报告基因的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(VEEV-GFP)。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在体外获得的circRNA处理细胞后,病毒感染效率明显降低,同样序列的线性RNA则不会有明显的影响。

图4 体外转录获得circRNA抑制RNA病毒感染(来自[1])


RIG-I介导细胞识别体外源circRNA分子

        RIG-I和MDA5是细胞识别外源RNA分子的重要感受器分子,RIG-I报道主要识别带5’三磷酸基团的锅柄结构小RNA分子,MDA5识别长双链RNA分子。但外源circRNA分子由什么感受器分子识别还没有相关报道。于是作者在带IFNβ报告基因的293T细胞中分别表达RIG-I或MDA5,检测外源circRNA对报告基因的影响,结果表明RIG-I是识别外源circRNA的感受器分子。在敲除RIG-I的MEF细胞转染外源circRNA不会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。Cas-9敲除RIG-I的Hela细胞现象也类似。Cy3标记外源circRNA后共定位分析表明外源circRNA与RIG-I存在共定位,相对于线性RNA对照,circRNA形成的斑点更大。

图5 RIG-I介导细胞识别外源circRNA分子(来自[1])


细胞对外源circRNA的免疫效应无法用已知的免疫效应配体解释

        为进一步弄清楚外源circRNA诱导细胞免疫效应的机制,作者首先在外源circRNA中增加5’-磷酸酶处理,以彻底排除5’-三磷酸基团的干扰,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外源circRNA依然能诱导细胞的免疫效应。说明与已报道的RIG-I识别带5’-三磷酸基团的小RNA诱导细胞免疫效应的机制有所差别。

图6 5’-磷酸酶处理不影响外源circRNA的效应(来自[1])


        circRNA有别于线性的RNA分子,会不会存在二级结构的影响?作者利用2'-羟基酰化分析(SHAPE)进行了比较,该实验能识别游离的单链RNA碱基,通过测序比对,可有效反映RNA分子中游离状态的碱基。基于SHAPE分析和测序比对,作者未能在体外获得的circRNA分子中找到明显的特殊二级结构信息。说明体外获得的circRNA分子并没有明显特殊的二级结构。

图7 SHAPE实验比较线性和circRNA(来自[1])


        会不会作者所选择的体外获得circRNA的体系中存在其他未知的产物干扰了实验结果?作者用了两个不同的实验体系进行了验证分析:一个是将基于自我剪切的内含子改为直接体外夹板连接(in vitro splint ligation)获得自连的circRNA。另一个是通过添加互补的DNA片段,经过RNase H处理,将circRNA切开变成线性的RNA。第一个实验所得到的circRNA依然会诱导细胞同样的效应,第二个实验中相应的细胞效应则完全消失。基于这两个实验,能有效排除未知状态的核酸分子对实验的可能干扰。

图8 不同实验排除其他类型分子对结果干扰的可能(来自[1])


circRNA形成有关的内含子决定了细胞的效应方式

        会不会是作者选择的外源circRNA序列导致了相关的效应?于是作者改用mCherry验证,同时去掉IRES元件序列,结果依然表明会诱导细胞的免疫效应,说明不是序列特异性所导致的。排除了序列特异性的因素,作者继续用GFP的序列构建相关的载体在Hela细胞中进行转染实验。利用T4噬菌体td基因内含子生成circRNA组能明显诱导细胞免疫效应,但当换成ZKSCAN1基因内含子(由反向Alu元件驱动环化),细胞的免疫效应消失。同时,去掉一侧的内含子序列,构建表达线性RNA分子的组中两种来源的内含子构建的载体均不诱导细胞的免疫效应。而如果将内含子换成果蝇来源的Iaccase2基因内含子,并不诱导细胞的免疫效应。而当将ZKSCAN1基因内含子与td内含子构建在一起时,依然会诱导细胞免疫反应。

图9 内含子类型决定了细胞对circRNA的免疫效应(来自[1])


内源circRNA结合多种蛋白因子

        细胞如何标记识别内源和外源circRNA的?会不会有结合蛋白的差别?在Hela细胞中表达不同的载体后进行RNA结合蛋白的质谱分析(ChIRP-MS),结果表明由内源内含子驱动环化的circRNA结合蛋白明显区别于外源circRNA。这些RBP的存在抑制了内源性circRNA与RIG-I的结合。

图10 细胞通过不同的RBP结合方式标记内源/外源circRNA(来自[1])


        本文的故事非常有趣,提示外源获得的circRNA存在诱导细胞免疫效应的作用。或许这一机制可以用来作为抗RNA病毒的疫苗研发策略。这也提示我们今后要开发基于circRNA的药物或治疗策略时需要考虑机体的免疫效应或其他毒副作用。本文的结果还提醒我们,细胞内形成的circRNA很可能并非游离存在的,而是结合了包括蛋白在内的其他分子,这也为今后研究circRNA的功能提供了暗示信息。

 

参考文献:

1. Chen, Y.G., et al., Sensing Self and Foreign Circular RNAs by Intron Identity. Mol Cell, 2017.

 



1

第三届circRNA研究论坛 | 第二轮通知 | 论坛议程重磅发布

2

circRNA通过诱导c-Myc入核促进肿瘤发生

3

PNAS报道前列腺癌相关的RNA拼接因子参与调控circRNA形成

4

陈玲玲教授和杨力教授的最新力作:病毒感染相关因子调控circRNA形成

5

circRNA相关杂志影响因子变化深度分析

6

杨柏华教授全新力作-circRNA可促进创口愈合


circRNA

最新研究进展  分享科研干货


环状RNA交流群

分享研究技巧  经验交流平台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场景秀,在线报名第三届环状RNA研究论坛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